《安徽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深化本科教学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2014年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作的教学工作报告
   期次:第391期   作者:副校长 刘泽功   查看:31   

  各位老师,同志们、同学们: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今天召开2014年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和安徽省《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总结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两年来取得的成绩,审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
  下面,受学校委托,向大会作教学工作报告。
  一、教学工作回顾自2012年教学工作会议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要求,围绕“深化改革、彰显特色、提升质量、内涵发展,培养卓越人才,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办学思路,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稳步增加教学投入。教学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趋于合理,师资队伍得到充实,育人环境不断改善。
  回顾过去两年的教学工作,主要在以下九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学校印发《安徽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和《关于开展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审定验收工作的通知》,组织各学院积极开展2013级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并邀请了外校教授和省内知名企业高管等专家对我校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验收。2013级培养方案的修订,体现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构建了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专业培养标准”;二是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实践环节学时的比例;三是课程设置体现学校“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育人特色。
  (二)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以省部共建为抓手,以学科专业和人才建设为重点,坚持“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三个核心,按照学科专业建设支撑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定位发展、结构定位调整、资源定位支持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专业群。
  两年来,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获批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省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4个;获批省级特色专业4个;获批省级新专业建设项目4个;新增本科专业6个,调整传统本科专业2个。
  依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促专业内涵建设,加快本科教育国际化步伐。2013年,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采矿工程专业和安全工程专业顺利通过再认证。2014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完成认证工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学立项和教学奖励等方面,尽量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努力营造教师以教为本、以教为荣的育人氛围。学校把引进人才作为充实教师队伍的主要措施,近两年来共引进博士104名。开展评先评优活动,评选出优秀教师53名,优秀教育工作者39名,师德先进个人34名,优秀教学质量奖获得者48名。为提升我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学校举办了2013年、2014年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2013年8月,学校组织参加了“安徽省首届普通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并取得佳绩:1人荣获工科组一等奖,1人荣获文科组二等奖,1人荣获理科组三等奖;同时,我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学校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微课教学比赛,连续两年获优秀组织奖。
  (四)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学校一直重视实践教学,两年来投入近5000万元购置本科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将实验、实习、实训作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深化“三项改革”(实践教学方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加强“三项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建设),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学校建立了“国家、省、校和院”四级创新创业体系。两年来,累计投入经费1000余万元,近800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参与学生达6000余名,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锻炼。(下转二版)

安徽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342次访问,全刊已有189144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