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高校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

   期次:第295期   作者:陈庆玲   查看:690   

  科学发展观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为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多元、开放和竞争的办学格局,各高校都在积极研究和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辩证地处理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从全局出发对高校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就是在各级各类规划中进一步贯穿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远景目标与现实之间关系,真正把创新模式、发展内涵、提高质量放到更加显著的位置上。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发展规划和定位,必须对高校面临的形势做出基本的判断。一是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判断,及时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二是对教育所处的时代、环境在整个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进步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教育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和预测,及时顺应高等教育面临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国际化带来的新发展态势和竞争环境。三是对高校所处的区域人口及人力资本状况做出判断和预测。四是对高校所处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预测和判断。高校要充分认识自身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所处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五是对高校在高等教育竞争中所处地位的判断,对各学科在国内及省内所处的位置作出恰当的判断,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恰如其分地找准高校自身的发展空间,逐步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
  从全局出发对高校进行规划,必须把握好新时期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首先,高等学校的发展必须注重以人为本,这是高等学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高等学校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师生的全面需要,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其次,高等学校的发展必须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发展要以教育质量提高为主线,以学科建设带动高校的全面发展,以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再次,高校的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力争做到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有机统一,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稳步发展与超前规划相辅相成。只有准确合理的定位,才能保证高校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统一协调发展。
  二、在和谐高校建设中注重“以人为本”
  在高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同时做到 “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
  (一)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本就是要以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改革的动力之本,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积极性,确定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目标。围绕育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项教育工作都要始终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教师要热爱学生、无私奉献,学校党政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民主管理,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强为基层服务的意识。要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各部门协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有利的环境。
  (二)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高校教师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决定力量,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要牢固树立尊师重教,依靠教师、服务教师的理念,把满足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衡量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坚持人才强教,人才强校,重视教师资源的投入、开发和有效利用,维护和保障教师切身利益,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持好、调动好和发展好。同时在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方面要努力做到三个方面。第一,制度建设的开放性。学校管理要靠科学、规范、合理的制度来保障。因此,学校的重大决策、制度建设,都应及时让广大教师了解、参与并予以监督,规范学校的各种办学活动,使学校的各项制度、规定体现 “以人为本”。第二,学校管理的公正性。坚持公正是指坚持公平和正义,学校管理的公平与正义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校管理如果失去了公正,就会造成不和谐,甚至引发混乱和冲突。第三,学校政务的公开性。校务公开,是坚持公开原则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做到校务公开,才能使教师作为主人翁地位的主体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民主管理才能得到保障,民主监督才能落到实处。
  三、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已初步确立,但相应的配套改革还需及时跟进,而进一步的改革则面临着诸多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仅靠单项突破式的改革难以解决出现的问题,需要从决策上作出调整,增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面性。和谐高校必须是全面发展的高校,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又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既要重视科学技术,又要重视人文精神;既要加强教学、科研方面需要的硬件建设,又要加强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管理制度等软件建设;既要重视人才培养,又要重视科学研究等。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存在,并在经济发展同时出现新的不平衡。因此,既要坚持均衡发展,又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任务。第一,实现困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既要有重点支持相对困难地区高校的政策措施,又要鼓励发达地区、先进高校率先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支持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第二,实现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在加快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要在继续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注重进一步发展好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第三,实现国有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协调发展。民办高校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后,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通过竞争,促进各类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和谐高校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高校,保证高校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强调高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是保持高校平稳较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把好与快辩证地统一结合起来,我们任何时候都应当坚持的发展理念。持续性发展突出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同时,转变教育增长方式,确保教育增长效益和质量。充分考虑大学改革发展的力度、速度与大学及社会的可承受能力,考虑人才培养与经济杜会发展的要求,促进大学自身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在和谐高校建设中注重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把握好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既是重要的思想方法、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和谐高校的有效发展,必须统筹兼顾,理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和社会四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中央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宏观调控;地方需要进一步转化角色意识,强化统筹行为,提高统筹效能,优化地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形成地方高等教育特色;高校要在获得一定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社会要逐渐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激励机制,把支持高等教育发展从认识水平上升为实际行动。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有机统一。高等学校要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带来成本的下降和效益的提高,但效益又不总是随着规模的无限扩大而提高。高校的办学实力,不仅表现在规模的增长,更取决于质量的提高。高校的发展离不开规模的扩大,但更要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办学质量是每所学校的生命线,高校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高校办学规摸要量力而行,适度发展,做到规模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高校是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机构,这已成为人们对大学价值的共识。任何高校,都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和科研,这是高校的基本职责,也是高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主要标志。同时,社会服务也是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使命,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在服务社会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高校要更好地服务社会,就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服务意识;了解社会需要明确服务重点;完善办学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制定服务计划,落实服务行动。
  (二)稳步发展与超前规划相辅相成。和谐高校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有立足当前、正视现实的精神和作风,更要有着眼长远、面向未来的智慧和勇气。正确处理二者的辩证关系,是高校脚踏实地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的根本保证。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在做好当前工作的过程中寻求长远发展的机遇,创造长远发展的条件,奠定长远发展的基础。

安徽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842次访问,全刊已有192484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