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蒿子粑粑

   期次:第410期   作者: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束俊   查看:102   

  一提到清明节,大家就会毫不犹豫地想起祭祖这件事,可是,在江南一带有着一群“极其放肆”的熊孩子们,清明节在他们看来可不仅仅是祭祖这么简单,当地的民俗小吃———清明饼才是他们最大的诱惑。这饼还有一个很接地气的名字,叫做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是用揉碎的艾蒿、腊肉、新鲜的糯米粉和水为原料捏成的圆饼,放在油锅里煎制而成的,它艾香扑鼻,入口柔滑,美味至极。
  而美味光靠材料是不够的,手上的功夫才是关键。在清明节前夕,守在农家老房子里的妇人们就会事先约好,提着一顶竹篮子,里面放一把小剪刀,一起有说有笑地去村边的林子里挑蒿子。艾蒿的形状与当地的一种野草极为相似,只有“行家”才能分得清楚。她们边挑还边瞅着天,因为在太阳快下山的时候,就得回家烧锅。在回来的路上,“战果”最多的那位老妇会示意地颠一颠自己的篮子,跟大家伙“抱怨”着不够分给自家的孩子们……采回来的艾蒿是需要清洗和揉碎的。每到碎艾蒿的时候,整个庭院都能闻到清新的香味,有的人家是隔着麻袋用洗衣服的榔头捶碎,另外一些则是用手掌挤揉直至碎烂。紧接着的和面可是项技术活,面粉和水的比例可得把握仔细喽!太湿则不成形,太干则难入口。
  准备工作完成了,就差生火煎饼了,可此时各家的烟囱却不动声色,因为时机还不够成熟。如果你以为老人们是在等面粉发酵的话就错大啦!这个时候,他们通常都守在电话旁呢!蒿子粑粑虽然好吃,可脾气也倔,就得是刚从油锅里取出来的,才最香、最好吃。老人们一般会掐好那个点,两个老伴,一个添柴,一个煎饼。等孩子们一进家门,就能看到那两张笑得合不拢嘴的脸,闻到那阵永远代表着家的蒿子粑粑的味道。看着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吃着,他们便会傻傻地看着笑,没有嘘寒问暖,因为他们对孩子所有的爱都蕴藏在这粑粑里了。
  无论是在家独守空房的老人,还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蒿子粑粑所给予的都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家的温暖。
  小的时候,我远离故乡,跟着爸爸妈妈在外地读书、生活。那些年,每逢清明的时候,妈妈总会学着外婆的样子给我做蒿子粑粑吃,希望蒿子粑粑能抚慰我稚嫩的心灵,能把我带回那个思念的故乡。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提前跟在家里望眼欲穿的老人们打个电话,把我跟妈妈回家吃蒿子粑粑的时间告诉他们,而且会精确到几点几十分,因为我不忍心让他们失望。对我们而言,清明节的蒿子粑粑,更是一种故乡特有的味道,含在口中的,是满满的回忆,是浓浓的乡情。

安徽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465次访问,全刊已有192557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