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化自信的源与流

   期次:第446期   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方胜   查看:58   


  参加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班的这段时间,我一边听报告、看录像,一边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和《新时代面对面》两本书,颇有收获。当然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十九大胜利召开以后,我思考的问题: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高校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获批了省重大教研项目。结合这次培训班所学的内容借用三句话来谈我的体会,主要是谈我对“文化自信的源与流”的理解。
  第一句 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什么我们的文化能够自信?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涌现了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等一大批思想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遗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依然挺立、生机勃勃,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但我们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不是万能的,纵观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在西方如火如荼地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最优秀的读书人埋首古籍之中,也就是乾嘉学派,如果传统文化真的是“救世主”,大清就不会灭亡啦!因此,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绝对不能僵化、教条地全盘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着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那么,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造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永葆青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与时俱进”,对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在发展变化中找到“源头活水”。
  第二句话:“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我们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历史的考验中激流勇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我们有理由,也更有底气将坚定的文化自信贯穿到方方面面,以文化自信支撑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更好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载的这句话彰显了儒家的广阔胸怀,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尚且有如此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探求中华民族自信自强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安徽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949次访问,全刊已有192576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