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踏着新时代的节拍起舞

   期次:第451期   作者:《安徽青年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赵宁   查看:113   






  《安徽青年报》2018年12月14日讯“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煤炭行业五四红旗团委”是安徽理工大学团委的荣誉贴标,五年来,学校共青团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学校改革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围绕“立德树人”
  强化思想引领学校共青团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个性发展”育人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筑牢爱国奋进思想基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论宣讲武装青年。不断深化“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学习总书记讲话 做合格共青团员”主题教育实践和“四进四信”活动等,每年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类别、形式的理论学习、征文演讲和座谈交流百余场;邀请全国网络正能量榜样徐川、80后青年作家刘同、党的十九大代表张万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迅等知名人士走进 “安理工青年讲坛”。
  “青马工程”培育青年。深入实施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构建“分层次,多形式,多平台”团学干部培训体系,定期举办校、院两级“青马工程”培训班、“青马精英训练营”和“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选送学生骨干参加全国、全省“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和网络在线培训,每年集中培训学生干部两千余人。
  先进典型感召青年。定期组织开展“校园十佳青年”、“青年先锋岗(队)”、“十佳活力团支部”等各类团学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活动。近五年来,相继涌现出“全国高校示范团支部”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2013级4班、“全国活力团支部”环境工程2015级2班等十多个省级以上先进集体,“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丁长栋、梁亚,“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安徽好人”马晃晃,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常聚才,全国煤炭行业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赵光明、王成军,“安徽省十佳大学生”黄海松、高盼军、刘崇岩等五十余名优秀师生典型。
  网络媒体影响青年。以团属网站、微博、微信、APP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和校园宣传栏为主阵地,加大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内容供给,开展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发出“青年好声音”,传播校园正能量。坚持“学生主体”提升核心素养校园文化熏陶青年。坚持校级活动届次化、品牌化,院级活动精品化、专业化,社团活动小型化、日常化,构建多平台、全过程、全方位的校园文化育人活动平台,打造校风学风熏陶、文体活动砥砺、传统文化滋养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团巡礼、舞蹈大赛、“校园好声音”、校园读书创作、“高雅艺术进校园”、“徽风皖韵进高校”、“三走”等品牌活动蓬勃开展,先后承办建校70周年文艺演出、庆祝建党95周年专场舞蹈演出、开学典礼暨迎新生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走出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新路。
  创新创业激发青年。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节”为平台,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为重点,带动日常化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和校园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活动参与度、影响力、受益面和育人成效均逐年提升。首次入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发起高校;承办第七届安徽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历史最好成绩首次摘得省赛“挑战杯”;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中首次摘得一等奖;在第八届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中首次以总分第一捧得优胜奖。
  社会实践锻炼青年。坚持“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原则,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品牌,不断深化实践育人过程、突出育人实效。国家级、省级专项实践项目获批数量逐年增加,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逐年扩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淮南煤矿抗战历史教育体验基地”获批安徽 省 2016年 ~2018年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项目。学校连续获全国、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镜头中的三下乡”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多个团队和个人、多篇社会实践调研成果获省级、国际级表彰。! 志愿服务展示青年。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时登记,过程考核,成果认定”的闭环机制,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常态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爱心包裹劝募、脱贫攻坚、无偿献血、迎新接站、赛事服务、春运“暖冬行动”等品牌活动广泛开展、服务民生。彰显“时代特色”推进改革攻坚机制体制逐步完善。制订实施学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意见》、《学生会改革实施方案》、《班团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学生社团管理条例》等文件十余项,形成共青团改革攻坚“1+N”制度体系,夯实共青团改革和发展“四梁八柱”。完善学院共青团年度工作考核和奖励体系,在学院(部)党建考核指标体系与评分标准中将共青团工作占比由6%提升至10%,基层学院团委书记岗位在学校中层干部选聘时视其为重要任职经历。
  调查研究走向深入。出台《安徽理工大学青年工作研究资助与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基层开展共青团工作研究,立项资助学校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四十余项,获批省级以上研究课题十余项,发表相关理论文章一百余篇,获评省级以上优秀研究成果奖项二十余项,《高校新媒体工作理论与实务》获评全国学校共青团优秀研究成果特等奖,有效推动基层团学工作的创新发展。
  基层活力不断增强。不断加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团组织建设,实施“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制度和团学活动“众创,众筹,众评”制度等,推进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深入打造学生“身边的共青团”。落实全团“智慧团建”部署要求,实现线上、线下团学工作一体化融合,依托网络不断强化基础团务、提升服务能力、活跃基层工作。启动实施学生会组织改革,团学组织“同心双圆”的组织格局和治理体系基本健全。青年教工联系紧密。在全省率先成立青年教工联合会,开辟高校群团组织服务青年教工新阵地,获批团中央高校共青团加强青年教职工联系服务工作示范点学校。建设“青年教工之家”、“青年教师共享书屋”,成立教职工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等,开展“青年文明科室”、“青年岗位能手”、“校园十佳青年”等创建活动,增强青年教工对共青团和青联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全面“从严治团”
  优化政治生态从严治团责任压实。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的意识,全面加强团委机关党的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重作”和“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等,推动团学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锤炼。强化理论武装,坚持团委周例会学习制度。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校团委党支部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支部”。
  管团治团力度加大。坚持党建引领团建,为共青团事业建设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严格团干部选配和管理,近五年来,选派团干部挂职锻炼六人次,年均选派团学干部参加各类研修培训三十余人次。持之以恒加强团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效能建设、廉政建设,开展“团干部如何健康成长大讨论”,抓好团内“关键少数”。严格“三会两制一课”等制度,严肃团的组织生活,提高团员发展质量,改进团员教育管理,规范基础团务,团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共青团组织将不辱使命,继续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提高育人水平、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步伐作为使命和担当,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彰显团学工作的生命力和活力,谱写学校共青团工作新的篇章。

安徽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528次访问,全刊已有192367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