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报》  

第01版:主版

要闻简报

摘要:要闻简报   ★ 1月3日,学校召开留学生寒假和期末工作会议,对寒假留学生工作和安全管理进行全面布置。会议要求相关单位坚持“外事无小事”原则,强化留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关心关爱留学生,为留学生生活和学习提供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国际学院 牛敬芳) ★ 1月4日上午,学校组队赴临泉县看望慰问扶贫挂职干部虞尚元、杨显成、秦淮斌、黄敏,并走访慰问了杨小村、王香铺村贫困户,为他们献上了安徽理工大学的一份爱心。(资产经营公司 张利东) ★ 1月5日上午,应急与安全校企合作联盟(创新中心)筹备会议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召开。校长袁亮院士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主旨讲话。袁亮认为,发展应急科学教育,设立相关学科专业,要打造系统性的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教育体系,进而组建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相关科研院所,充分利用企业平台和高校人力智力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加强校企联合办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刘健) ★ 1月5日,由校长袁亮院士主持的我校和其它高校、科研单位联合承担的国家能源局煤炭司2018年度研究课题“关闭矿井各类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在北京举行中期验收。袁亮强调,关闭矿井各类资源综合利用得到了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希望课题成员因地制宜,结合国情,对“城中矿、城郊矿、偏远矿”面临的“即将关闭、已关闭矿井”资源综合利用应采取科学分类,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综合利用标准和实施方案,进行示范推广应用。 (能源与安全学院 陈登红) ★ 1月8日下午,学校召开实验室安全检查整改工作部署会议,传达全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议和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立即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的紧急通知》精神。同时下发学校《关于立即全面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整改的通知》,对即将进行的实验室安全检查整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内容和要求。(实验室设备处 胡怀利) ★ 1月11日下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卡尔加里大学终身教授陈掌星来校交流,党委副书记、校长袁亮院士亲切会见了陈掌星教授并进行了交流座谈,双方就油气及共伴生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方面进行了交流。陈掌星希望与我校在能源资源绿色开发及国际交流方面进一步深入合作。 (党政办 田秋实) ★1月14日,由我校承办的安徽省高校后勤协会物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一届三次会员大会暨2018年会在合肥召开。会议发布了安徽省高校物业管理优秀项目、安徽省高校后勤“优秀物业人”名单。省高校后勤协会副会长、我校副校长吴照明在大会上发表讲话。会议推选我校总务部部长兼后勤保障处处长秦朗为新任物专会主任。(后勤保障处 余水)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习近平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摘要: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习近平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讯 1月4日上午,校党委书记郭永存在舜耕苑二楼会议室主持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学习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等。   郭永存作了学习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主题发言。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为我们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纲领性文献。他用“1种伟大精神”“2个关键一招”“2个决不”“3次伟大飞跃”“3大里程碑”“4个基于”“7条发展脉络”“9大启示”“10个始终坚持”等9个重要数字解读了习总书记讲话的主要精神。   郭永存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谈了进一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意见:必须始终坚持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发挥掌舵领航作用;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发挥好第一资源的战略作用;必须始终坚持走特色办学的发展道路,发挥优势学科作用;必须始终坚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发展理念,发挥梦想引领作用;必须始终坚持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立校之本,发挥育人成才作用;必须始终坚持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的思路,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郭永存就学习 《领导干部要讲政德》作了主题发言。他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也是政治生态的导航仪。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把讲政德的要求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切实把政德建设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持续深化巩固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持续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水平发展。   郭永存还带领大家学习了《国家安全法》《保密法》《反间谍法》《国防法》《军事设施保护法》。

安徽省“两会”中的安徽理工大学元素

摘要:安徽省“两会”中的安徽理工大学元素   本报讯 1月13日至18日,安徽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安徽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相继在合肥市举行。我校省人大常委王成军,省政协委员孟祥瑞、董雨、刘宏、张立祥、李广学、胡友彪共七人出席了会议。全国人大代表、校长袁亮院士列席省人大会议。   “两会”期间,我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立足学校发展实际,着眼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高质量的提案、建议12条,受到媒体的关注。省人大常委王成军“关于支持我校清洁能源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建议、省政协委员张立祥“关于重塑乡村道德秩序,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提案,得到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在人大会议上,王成军教授提出的6个建议均被大会采纳。   在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省长李国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过去一年主要工作时,特别将安徽理工大学获批建设的“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工作作为“持续加强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部分工作的支撑。   1月17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李锦斌同志在参加淮南代表团审议时,对我校在2018年获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全国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创新平台予以充分肯定。李锦斌书记还对全国人大代表、校长袁亮院士诙谐地说“看到袁亮,就亮了!”,勉励我校充分发挥高校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优势,抓住机遇,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圈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争当安徽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袁亮入选安徽改革开放40年风云人物

摘要:袁亮入选安徽改革开放40年风云人物   本报讯 由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的 《安徽改革开放40年风云人物》一书,近日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由安徽省教育厅推荐的我校校长袁亮院士入选其中,成为46名风云人物之一。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安徽党史人物研究,根据安徽省委相关安排,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本书。该室对征集到的295名候选人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和讨论研究。经过安徽省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审核确认,最终确定将46名代表人物的事迹材料收录其中。  在《安徽改革开放40年风云人物》一书中,由我校党委宣传部崔琴同志执笔撰写的《袁亮:煤炭开采与瓦斯治理专家》,用5千多字的篇幅,分别从 “扎根煤矿 脚踏实地的进行曲”、“荣膺院士 仰望星空的协奏曲”、“躬耕教育 赤子之心变奏曲”三个篇章,图文并茂地呈现了袁亮院士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中的华彩乐章(全文另发)。  书中收入的46名代表人物,向世界传播民族文化的艺术家韩美林,改革潮中的“中国第一商贩”年广九,勇夺中国首枚奥运会金牌的许海峰,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以及用如椽巨笔写春秋的作家鲁彦周,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苏明娟等等,均在这46名代表人物之列。

我校学子上演加急生命速递

摘要:我校学子上演加急生命速递   本报讯 1月14日,在安徽省立医院,我校葛宏港同学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我校第三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17年3月19日,葛宏港在校参与义务献血时留取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样本,此后他多次献血、参加校志愿服务活动。2018年12月,葛宏港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样本与外省一名12岁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女孩初配合格,由于患者病情危急,需要特加急捐献,高分辨配型采样、体检、捐献时间紧急通知一并下达。面对这份加急的“生命速递”任务,葛宏港同学义无反顾,没有半点犹豫当即答应,并很快配合做好了高分辨采样配型和体检,1月9日入院,1月14日完成捐献采集。葛宏港同学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成功,也是迄今为止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开展十几年来第一个特加急、用时最短的捐献。   葛宏港是能源与安全学院安全工程2016-1班学生,他学习刻苦,品学兼优,曾多次获得校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2018年“创青春”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防艾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百科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阅读知识竞赛等,多次被校图书馆评为“优秀读者”。   详见本期三版葛宏港的感人事迹———《为了生命的傲雪绽放》。

学校召开工作会议

摘要:学校召开工作会议   本报讯 1月7日上午,学校在舜耕会堂召开学校工作会议。校党委书记郭永存主持会议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袁亮院士作学校2018年工作总结和寒假工作部署。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周峰,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明东、吴照明出席会议。   郭永存肯定了2018年学校取得的标志性工作成绩,学校综合实力、影响力、美誉度显著提升,对近期工作提出六点要求:一是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期末统考工作,通过抓考风,促学风,转校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各单位要对标学校党政年度工作要点,逐项梳理,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三是相关单位要统筹安排好留校学生和留学生的寒假生活,要主动关心困难职工、困难党员、老党员、离退休老同志,做好春节前慰问工作;四是全校上下要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平稳有序;五是全体教职工要廉洁自律,杜绝“节日腐败”;六是全体处级干部要把握“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转心态”等“四个转变”,深入谋划好2019年的重点工作。   袁亮指出,2018年,全校师生精神振奋,埋头苦干,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市校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服务区域和行业迈上新台阶,取得了突出成绩;全校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思政工作扎实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科专业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高,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内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他强调,寒假要统筹“五个抓好”,抓好党代会筹备,抓好总结和谋划,抓好交流合作,抓好任务推进,抓好安全管理,“撸起袖子加油干”,“完美开局”向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献礼!   全体处级干部参加了会议。

学校召开科研工作会议

摘要:学校召开科研工作会议   本报讯 1月20日下午,学校在舜耕苑二楼会议室召开全校科研工作会议。会议由校长袁亮院士主持。副校长孟祥瑞、郑明东、吴照明、宫能平等出席会议。   2018年我校科研工作圆满完成任务,获批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项课题307项、到账总经费3147.77万元;签订横向科研课题152项、到账总经费5414.39万元;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等20余家国内外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进一步提升。2019年学校将加强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内涵建设,建立高效运行机制,激发内在创新活力;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成果奖励申报、高水平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组织与指导工作。   参会人员围绕学校绩效工资改革、人才引进、研究生招生、科研平台管理与考核机制、科研经费购置仪器管理办法、科研绩效扣税率、科研项目申报及奖励、科研生态优化及学术风气建设等工作发言并提出合理建议。参会校领导分别就大学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校企战略合作协议落地、煤炭工业协会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科研仪器设备购置及共享考核等工作提出建议。   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参加会议。

我校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定期评估

摘要:我校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定期评估   本报讯 日前,教育部科技司发布了《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依托安徽理工大学建设的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评估结果为良好。   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8月由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12年12月7日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验收。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项目,提高了实验室科学研究水平,取得了国际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而且还承担了大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重大科技攻关和需求的创新项目,实现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动了技术和产业进步,在国家战略和煤炭开采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校领导班子学习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摘要:校领导班子学习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讯 1月2日上午,校党委书记郭永存在舜耕楼1121会议室主持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工作的发展历程,明确提出2019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是指导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了我省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扣安徽实际,就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抓好2019年全省经济工作做了具体部署。   郭永存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就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了四点要求:一、学校领导班子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理清思路,细化任务,谋划好学校2019年工作要点,推动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学校落地落细落实。二、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牢牢抓住国家和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大好战略机遇期,积极开拓,顺势而为,着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三、要汇聚力量,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弘扬实干作风,倡导创新精神,认真督促学校综合改革各项任务落实;四、要注重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开拓思路眼界,完善机制体制,破解发展难题,全力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贡献力量。

五名校友荣登国家科学技术奖榜单

摘要:五名校友荣登国家科学技术奖榜单   本报讯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获奖名单出炉,我校共有5名校友榜上有名。   校友孙会彬(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008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团队成员的研究项目 “金属有机半导体的结构设计、性能调控与光电应用”,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校友杨仁树(我校矿山建设工程专业1986届本科毕业)领衔的研究项目“煤矿岩石井巷安全高效精细化爆破技术及装备”,喜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校友张丹(我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98届本科生、地质工程2001届硕士研究生)、魏广庆 (我校地质工程2002届本科、2005届硕士研究生,我校兼职硕士生导师)为主要团队成员的研究项目“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勇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校友龚国芳(我校矿山机械化专业1984届本科生、1988届硕士研究生)为主要团队成员的研究项目“异形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c

第02版:专版

安徽改革开放40年风云人物

摘要:安徽改革开放40年风云人物袁亮:煤炭开采与瓦斯治理专家 袁亮,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煤炭 开采及瓦斯治理专家,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主要奠基人。现任安徽 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 任、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 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主 任。 他是“八十年代全国优秀大学毕业生”( 1991 年)、“全国优秀 科技工作者”( 2004 年)、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 2006 年)、世 界采矿大会突出贡献奖( 2011 年)、中国专利金奖( 2013 年)、首届 “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2017 年)等多项荣誉的获得者。 进行曲:扎根煤矿 脚踏实地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事业,也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1978年,在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袁亮以优异成绩考入淮南矿业学院(现安徽理工大学)地下采煤专业。从此,他一生的事业与煤炭结缘。   20世纪80年代初期,正值改革开放起步阶段,国家工业基础薄弱,能源供应紧张,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1982年袁亮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煤炭部机关和留校任教的机会,主动要求到煤矿第一线工作,一心想着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煤矿,用这种方式为国家“四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从最基层的井下技术员做起,一干就是35年。   袁亮工作的淮南矿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是采矿界公认的高瓦斯复杂地质条件的典型代表,这类条件下的瓦斯治理是世界性难题。长期以来,由于重大技术难题没有解决,瓦斯爆炸事故频繁发生。袁亮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瓦斯爆炸现场指挥事故抢险救灾,调查研究事故原因,亲眼目睹了矿工兄弟生命被吞噬的场面。一次次夺走十几、几十甚至上百个矿工兄弟生命的瓦斯爆炸事故,深深刺痛了袁亮的心。痛定思痛,从那时起,他便下定决心,要把攻克瓦斯这一世界性难题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袁亮坚信,依靠科技与“虎”较量,一定能赢。1996年以来,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聚焦瓦斯难题,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攻关研究。   他开创性提出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理论,实现传统瓦斯治理理论的重大突破,为高瓦斯煤层瓦斯抽采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优化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理论基础上,他又提出了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原理,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推向“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科学采矿的新阶段。“煤与瓦斯共采”从设想变成现实,把瓦斯作为清洁能源加以利用,变“害”为“宝”,被国际同行誉为“袁氏方法”。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其中排名第一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均排名第一)。   此外,袁亮还主持建成了一批技术、管理水平国际领先的千万吨级现代化安全高效矿井,并成为国家首批示范工程。2005年,经国家批准,他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担任该中心的主任。   袁亮的瓦斯治理技术取得突破后,国家给予高度关注。 2005年国务院在淮南召开全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现场会,推广他的研究成果。同年6月,受国务院委托,他主持编写了《全国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总体方案》,成为指导全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袁亮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际采矿和岩石力学界的广泛认可。 2008年,世界采矿大会国际组委会主席、波兰中央科学院院长杜宾斯基院士来淮南矿区考察,在深入现场了解详细情况后,他赞叹到:“世界采矿的核心技术在中国!在淮南!”   袁亮把自己的理想同国家的需求紧密联系,在攻克一个个瓦斯治理难题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脚踏实地扎根煤矿治瓦斯,为矿工兄弟撑起了安全保护伞,也为自己谱写了一首铿锵有力的进行曲: 1991年,被中宣部和国家教委授予“八十年代全国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1995年,35岁的袁亮被煤炭部任命为淮南矿务局副总工程师。 1996年7月,被任命为淮南矿务局总工程师,成为全国千万吨特大型煤矿企业、煤炭部直管矿务局中最年轻的总工程师。   协奏曲:荣膺院士 仰望星空 2009年10月29日,北京。中国工程院候选院士答辩大会会场。场上百余名评委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院士,也是我国学术界泰斗和学科带头人。面对他们,袁亮镇定而自信地陈述着自己的科研成果。   “各位院士,煤与瓦斯共采在淮南矿区取得了成功,但我清楚地认识到,煤与瓦斯共采研究成果要在全国煤矿进一步推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对不同矿区、不同煤层地质条件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最终使煤与瓦斯共采技术能够适用于我国各类条件的煤矿。为此,我会继续踏实地与同行一起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努力为我国煤矿安全开采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2009年12月2日,49岁的袁亮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成为安徽煤炭系统历史上的第一位院士。   2009年12月4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来贺信: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不仅是您个人的光荣,也是煤炭行业的光荣。   著名矿井瓦斯防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世宁这样评价袁亮:“袁亮院士能有今天的成就绝非偶然。作为煤炭界的同行,我非常了解他的科研经历与钻研精神。他是第一个提出基于多场耦合理论开展瓦斯治理研究的专家,发现了高瓦斯低渗透煤层群开采瓦斯运移规律,找到了瓦斯富集区,为我国类似条件煤矿高效抽采瓦斯提供了技术支撑。淮南矿区应用研究成果连续21年杜绝了瓦斯爆炸事故,煤炭产量由1000多万吨提高到8000多万吨。”   2009年12月8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到一周的袁亮,却毅然辞去两个重要的实职:淮南矿业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 许多人不解,他为什么这样做? 袁亮的解释是:院士是国家的院士,院士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他要兑现他在院士答辩时的承诺:对全国不同矿区、不同煤层地质条件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将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在我国各类条件煤矿推广应用。   袁亮把治理瓦斯视为“生命工程”。在他眼里,与煤炭伴生的瓦斯一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杀手”,如果能更广泛地推广研究成果,更多地保护矿工兄弟的生命,便是“积大德”。   辞去两个重要实职的袁亮更拼了。面对着全国煤矿瓦斯事故依然严峻的形势,他带领研究团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煤层地质条件的矿区开展个性化研究,推广研究成果。十几年来,研究成果在山西、陕西、河北、黑龙江、贵州、新疆等14个产煤省(区)的200余家煤矿成功应用,覆盖产能达22亿吨,占我国煤炭年产量一半以上。袁亮坚持深入一线,亲自到煤矿企业为工程技术人员讲授瓦斯防治知识,累计200多场,听众逾5万人。他领导的300多人研究团队常年驻点煤矿一线,提供技术指导,应用研究成果的煤矿均避免了瓦斯爆炸事故,为我国煤矿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以来,我国煤矿瓦斯事故大幅下降,矿工的生命得到了保护。研究成果还在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印度等煤矿得到广泛应用。   2011年,国务院再次在安徽召开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现场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听取了袁亮的研究成果汇报并给予肯定。   2011年,为表彰袁亮在“改善煤矿安全状况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世界采矿大会授予他“突出贡献奖”,这是该组织首次将该奖项颁发给华人科学家。   2013年,袁亮的研究成果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授予“中国专利金奖”,实现我国煤矿安全科技领域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创新没有止境。在成绩面前,袁亮从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约5.97万亿吨,其中埋在1000米以下的深部煤炭资源量约占53%。袁亮认为,“随着煤炭开采向深部延伸,将会遇到一系列新的技术难题,必须持续推动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实现以智能、无人、安全开采为核心的煤炭精准开采。”   为此,他再次把破解深部煤炭开采难题当作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他提出并推动的首个无人开采工作面———黄陵一号煤矿1001工作面成功开采以来,我国已有70余个采煤工作面实现智能无人开采。袁亮率领他的团队,让几代煤炭人期待的“有人巡视,无人值守”的智能化无人开采,由梦想变成现实。   荣膺院士后的袁亮,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为敏锐的洞察和更具睿智的思考,奋力推进了煤炭科技进步,奏响了激情澎湃的协奏曲。  变奏曲:躬耕教育 赤子之心 2017年3月6日,安徽省委任命袁亮担任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站在“服务于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高度,结合安徽理工大学的学科优势,他用1年零3个月的时间,做了几件“新鲜事”:   他牵头发起并组建了我国第一个 “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汇聚了我国能源领域的众多顶尖学者,为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和高水平科研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甘当人梯,努力培养人才,组建了全球煤矿安全生产和瓦斯治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团队先后有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入选教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杰青”等。   他促成安徽理工大学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共建院士工作站,在“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领域开展合作研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公共安全领域,拓宽研究范围,更好地服务于安徽省的经济社会发展。   他提出整合安徽省优势创新资源、组建安徽省能源实验室并争创能源国家实验室的建议。   他组织团队与国家能源集团开展 “神东矿区深部开采灾害预测与防控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等项目研究,成为安徽理工大学承担的第一个单项经费超千万元大型研究项目。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袁亮,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去产能及关闭煤矿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他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助,成立国家去产能矿井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部际协调组,对去产能矿井地下空间资源的分布、数量等基本信息进行系统调研,提出去产能矿井可利用空间资源的详细数据,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撑。同时,他对资源领域科技创新提出独到的见解:“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进行多部门、跨学科合作,才能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才能出原创性成果,同时促进成果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生产力。”在袁亮看来,这条创新链上要有高校负责基础调查,科研院所负责装备升级,企业负责技术改造。这些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2018年6月12日,安徽省委任命袁亮担任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曾经为袁亮事业提供知识养分的母校,再次成为他从科学家到教育家的转型起点。   “身份在变,岗位在变,但扎根煤矿、服务社会的初心不变。”作为校长,袁亮更忙了。   如何搭建平台加强校校、校企、校地的联手合作?如何建设团队协同开展科技攻关研究,为国家煤炭事业培养更多的煤炭领域创新人才?如何寻找“大树”,将教学科研项目依托于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放眼于整个国家的能源行业?如何聘请“大师”让学校的十个特色学科有院士来引领发展,逐步实现一级学科博士点院士全覆盖?如何加强内部管理、综合改革,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都是校长袁亮殚精竭虑思考的问题。为加快学校建设步伐,袁亮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在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团队建设、高层次人才汇聚、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学校办学环境等方面战略谋划、攻艰克难、积极作为、强力推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广泛认可和称赞。   除了院士、校长,袁亮还兼任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等学术职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技术瓶颈,他主动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判识及监控预警技术研究”、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用于揭示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与规律的模拟试验仪器”和中国工程院“我国煤矿安全及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回收与节能战略研究”、“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我国东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战略研究”等重大、重点咨询项目研究工作。   2018年6月,袁亮牵头负责的“安徽理工大学深部开采动力灾害防控机理与技术团队”入选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并荣获安徽省创新争先奖牌,本人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2018年8月9日,在袁亮上任校长之后一个多月,筹备已久的安徽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实施方案顺利通过专家组论证。   从扎根于煤矿一线的科学家,到躬耕于高校的教育家,袁亮奏响了他事业的第三乐章———辽阔华彩的变奏曲,但主旋律仍然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   回望袁亮一路走来的足迹,他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息息相关,他奏响的每一个音符都与时代的旋律节奏同频合拍。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都要把个人理想和追求自觉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伟业中去。”袁亮感慨地说。   面向未来,袁亮有清晰的思路和打算: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嘱托,勇担科技创新使命,培养创新人才,扎根煤炭事业,服务安徽,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做出新的贡献! 袁亮获得世界采矿大会突出贡献奖 袁亮院士深入井下调研瓦斯治理工作 2018 年 6 月 25 日,上任校长后的袁亮视察“安理家园”建设工地 2017 年 8 月 8 日,袁亮等 8 位院士共同为“协同创新组织”揭牌 2017 年 4 月 26 日,副校长袁亮向来校的院士们介绍安徽理工大学校园建设

第03版:校园生活

我校学子再次捐髓救人

摘要:我校学子再次捐髓救人   本报讯 1月19日,我校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2015级马凯旋同学入住安徽省立医院,将于24日采集捐献捐献造血干细胞。   马凯旋在2015年进校第一年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并取样加入中华骨髓库。2018年10月淮南市红十字会来电告知,他的血样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步比对成功,12月26日他参加体检后确定配型。   马凯旋同学的捐献行为得到了家人的积极支持。他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当代青年关心他人、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为学校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光彩。马凯旋表示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温暖社会,这是自己奉献社会一次机会,也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情操。

为了生命的傲雪绽放

摘要:为了生命的傲雪绽放———记安徽省“首份特加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葛宏港同学   捐献造血干细胞被誉为捐献 “生命的种子”,是挽救血液病患者最根本的救治方法,非血缘关系的捐献者和患者之间配型成功几率在几百、几万甚至十万分之一,从采集捐献样本到配型成功后捐献一般需要较漫长的过程,即使偶尔遇到十分罕见的加急特例捐献,一切顺利,做好所有准备工作到实现捐献最快也得一两个月。但2019年开年,一位21岁的大学生突然遇到了迄今为止全省第一例特加急的捐献,这份特急的生命速递是目前安徽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史上时间最短的,从接到通知到成功捐献仅有20余天。而这位毫不犹豫火速救命的小伙子就是我校能源与安全学院安全工程2016-1班学生葛宏港。   天上掉下个小妹妹2018年岁末的一天,正在紧张学习迎接期终考试的葛宏港突然接到一个令他十分意外的电话,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他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和一位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相合,是否愿意做下面进一步配型等工作。小葛愣了下,很快回过神,当下回复说:我愿意,我和家人说一下,相信家人也会支持我的!   刚荣获 “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的安徽理工大学是淮南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的大户,更是淮南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的摇篮。“学校高度重视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把增强广大师生无偿献血意识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促进广大师生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纳入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当中来,每年都要组织2000余人次参与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积极引领更多的师生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校团委书记赵宁老师说。   2017年,在学校团委组织的一次校园无偿献血活动中,葛宏港听红十字志愿者介绍造血干细胞捐献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生命,便在献血的同时留取了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作为捐献志愿者。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和患者配上型,葛宏港觉得有些突然,但更感到救人一命责任重大。   2018年12月17日,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发来一份十万火急的特加急捐献通知,患者是外省一名年仅12岁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女孩,病情非常危急,需要捐献志愿者特加急捐献!   这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稍有迟疑,那个小患者可能再也无法支撑岌岌可危的生命。为了争取时间,捐献志愿者的高分辨配型采样、体检、捐献时间确定的紧急通知一并下达,这是超出常规的安排,中华骨髓库根据患儿病情已预先排出了计划捐献采集日期,骨髓库和患儿及其家长、救治医生都在翘首期盼捐献者的回音,这是唯一的希望,别无选择。葛宏港没有半点迟疑,决定当即回复,次日一早便赶到定点医院进行体检,随后马不停蹄地赶到血站采集高分辨配型血样,不到24小时三个步骤的工作全部干净利落地做完。葛宏港的父亲是个朴实的农民,虽然并不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但他知道自己儿子做的事情肯定是好事,他也一如既往支持儿子。   大山里走出好青年一个远离家人的大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如此重大事件能做出这样冷静大义果敢的抉择,其实发生在小葛身上也并不意外。葛宏港出生在黄山市一个普通农家。在单亲家庭长大,是奶奶和父亲含辛茹苦地抚养他。能源与安全党委书记陈新明认为“家庭的环境、生活的不易不断历练着这个懂事坚强的孩子:吃苦耐劳、懂得感恩、善良乐观、自强独立”。而叔叔婶婶等亲友的关怀和老师的帮助、国家每年给予的助学金,这些点点滴滴的帮助和温暖都深深印记在小葛的心里,不仅鼓舞着他发奋努力读书,更引导了他的成长和人生追求。高考结束后,当地政府牵线,有个上海的爱心人士要长期资助他完成学业。那位爱心人士第一次资助了他3000元学费。小葛考上了大学,正是花钱需要人帮助的时候,而他却主动果断地婉言谢绝了资助,他告诉那位爱心人士:我上大学可以边学习边勤工俭学养活自己,还有比我更需要资助的学生。来自社会的爱和温暖感召着这位向上向善的年轻人,他默默地叮嘱自己上了大学有精力了一定也要做个这样能帮助别人的志愿者。其实善和爱一直激励着他,他说以前曾在书中看到遗体器官捐献者的事迹,当时还年幼的他就萌生了长大后要报名的念头。   期末临近,小葛边加紧学习迎考,边忐忑地等着体检和高分配型结果,希望尽快能去捐献,完成使命。12月22日,体检报告出来,可能是心情紧张焦急,心电图有点问题。工作人员一再安慰他不要急,休息两天再去复查一次。12月24日小葛再次到医院复查,结果合格了。他也松了一口气。   但他还是时刻牵挂着远方那个不知姓名、模样,但即将和他血脉相连的小妹妹,等待着那个神圣的捐献日子的到来。因为患者要做好捐献前的一切稳妥的治疗和准备,即使高分辨配型都顺利,小葛的捐献时间最快也得2019年1月14日。   2019年元旦放假,小葛来到了淮南市红十字会报名做志愿者,要多参与其他志愿服务活动。新年过后,他的高分辨配型结果也出来了,和患儿配型合格。大家悬着的心都放下了。   安理培养的好学生大学期间,葛宏港边打几份工养活自己,边努力学习,而且兴趣广泛,开朗热心,乐于助人,连年被评校三好学生,两次获校奖学金,获全国大学生百科知识竞赛、阅读知识竞赛等优秀奖和“创青春”全省、全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等。喜欢看书的他还被校图书馆评为“优秀读者”。难怪提起他,辅导员曹宣明老师毫不掩饰地夸赞:葛宏港是一个“自立自强,学习努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不同的成长经历让葛宏港比同龄人有更多想法、内心更加成熟,平时喜欢读外国文学,享受独处,经常思考人生的意义。内心一直有一个飞行员梦想的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电影《无问西东》里的一句台词:“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而这,也是葛宏港一直以来的理想。   捐献时间正值期末考试。一向支持此项工作的学校得知此事,专门为葛宏港以及陪护的同学办了缓考手续。能源与安全学院院长华心祝表示,葛宏港同学是新时代我院青年学生的优秀代表,他身上“一心向上,一心向善”的优秀品质,彰显着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对于这种善举我们坚决支持。   1月14日,正是最冷的三九天,而在安徽省立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充满着暖意和浓浓的爱,那袋带着葛宏港温热体温和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生命种子”装进保温箱,飞驶而去,去滋养千里之外那朵即将凋谢的幼小生命之花。那朵历经磨难而又幸运的小花将在这个新年的严冬里傲雪重新绽放,迎来美丽的春天!   小葛才如释重负,说出了不一样的感受:“大家都说那位小妹妹是幸运的,但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我终于有了一次回报社会的好机会。”   采集4个小时不能动,小葛全身发麻,十分疲惫,但他拔掉针管,匆匆收拾好东西,一个人踏上了回家的路。还要经历几个小时的长途奔波,晚上9点钟左右才能到家,老师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十分心疼和担忧,可怎么也劝不住这位刚毅坚定的小伙。“我做的事真的很普通,我不想再麻烦任何人。”听说有热心的志愿者在他的家乡也安排了一些报道等活动,小葛更是一个劲的摇头:“什么也不需要,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江丙友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摘要:江丙友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本报讯 日前,中国科协公布了第四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8-2020年度)入选名单,我校能源与安全学院教师江丙友成功入选,这是我校自主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又一突破。   江丙友,博士,主要从事煤矿瓦斯与粉尘防治研究,是淮南市安全生产专家。进校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与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三类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SCI收录7篇,EI收录1篇;以主编或副主编身份出版学术专著2部;作为核心成员荣获安徽省创新争先奖牌,获得全国首届绿色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20余项殊荣;授权发明专利2项;曾获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由中国科协2015年启动的人才支持项目,旨在支持32岁以下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做出突出业绩,努力成长为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社会责任感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成为国家主要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重要后备力量。

校园十佳青年评选产生

摘要:校园十佳青年评选产生   本报讯 1月9日下午,第四届“校园十佳青年”评选产生。   经评选投票,最终,王世航(悉心教学类)、刘上豪(潜心科研类)、王军(专心管理类)、邵飞(热心服务类)、张奇才(真心帮扶类)等5名教师和罗兰(勤奋学习类)、周军鹏(科技创新类)、孙露明(自立自强类)、周凯峰(社会实践类)、刘武兵(乐于助人类)等5名同学获评第四届“校园十佳青年”;方欢、吴静、黄广顺、余水、孟莉等5名教师和黄旭、马泗洲、邹敏、高孝鹏、程丹丹等5名同学获评第四届“校园十佳青年”提名奖。   “校园十佳青年”每两年评选一次。通过选树榜样讲故事,让业绩最突出、事迹最感人、公众都认同的好青年脱颖而出,进而影响带动身边更多的人,进一步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服务学生永远在路上

摘要:服务学生永远在路上   本次学习培训安排两周的时间并不长,但很充实:这两周,我们知识“归零”,但工作业务不“归零”,我们学有所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对本次学习培训,我有几点深刻的感受:  一是“有高度”,帮助我们提升了站位。作为基层工作人员,通常对“怎么做”考虑的比较多,对“是什么”“为什么”思考的比较少,虽然看到了问题的种种表现,但在认识上往往陷入思维定势,在解决时难以突破瓶颈。培训期间,各位专家旁征博引,从宏观、中观、微观,对照历史、现实、未来,多维度的梳理分析,多案例的生动讲解以及丰富详实的数据支撑,把我们原先碎片化的知识接点成线,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二是“有深度”,帮助我们开阔了视野。授课专家学识渊博、履历丰富,在高等教育、党史党建、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备课认真,讲解生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举一反三,循循善诱。唯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政治上的坚定。今后,需要进一步将理论学习作为终身事业,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要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是“有温度”,有温度的党建才有力量,才有生命力。培训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先进榜样,他们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承诺———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永不懈怠、一往无前,我们不断被震撼。在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今天,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和学生辅导员,只有拥有温暖的心房、温暖的话语、温暖的行为,才能将党的温暖传递到同学们。  两周的培训,收获满满,但与组织上的要求、实践的需要相比,离真正“学懂”“弄通”,我们还有很长的差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我们要以此次培训为新的起点,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实干担当。

迎新年文艺汇演暨第五届社团文化节落幕

摘要:迎新年文艺汇演暨第五届社团文化节落幕   本报讯 1月5日晚,学校2019年迎新年文艺汇演暨第五届社团文化节闭幕式在钻石剧场举行。   演出在气氛热烈的开场音乐中拉开帷幕,相声《我们的新时代》以当代大学生的视角为主线,畅谈青年学生对于民族与国家的责任担当,器乐演奏 《霜雪千年》中西器乐合奏表现出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无惧艰难险阻的坚强品质,舞蹈《芳华》以人物与时间为主线再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舞剧、歌曲、情景剧、魔术等节目轮番上演,青春欢乐的氛围贯穿始终。   晚会中还颁发了第五届社团文化节精品活动奖。其中,大学生疯狂口语协会“八校风采大赛”、大学生未来企业家协会首届淮南高校 “梦想杯”创业创意大赛、大学生爱心社 “暖冬行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考研祝福墙”、大学生化学集结社“化学知识大闯关”等5个活动获评。   2019年迎新年文艺汇演是学校第五届社团文化节系列活动的收官之战。文化节自启动以来,全校75个学生社团围绕 “向日葵计划”、“笔墨绘古今”、“行是知之始”、“年轻即出发”、“竞技展风采”、“春蕾绽芬芳”、“业精于勤思”等七大板块,精心组织开展了455项学生社团活动,打造了“青春瞩目十九大”、“紫手环活动”、“数学大观园”、“谢谢你守夜人”等一大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影响的社团品牌活动,全面展示了我校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实践成果。此外,新增大学生传媒协会、大学生力学与工程应用协会、大学生美术协会、大学生魔方协会、大学生四季邮局协会、大学生原画CG协会、大学生粤语文化协会等7个试办学生社团,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社团群体。

校教职工小合唱比赛精彩纷呈

摘要:校教职工小合唱比赛精彩纷呈   本报讯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迎接我校第七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展示我校教职工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1月11日晚,由校工会、党委宣传部和校团委联合举办的 “奋进新时代,共谱新华章”教职工小合唱比赛在钻石剧场开赛。来自17个分工会和离退休工作处组成了18支代表队参加角逐。   比赛现场,各代表队服装统一,精神高昂,歌唱形式多样。经过近2个小时的比赛,最终,离退休工作处代表队荣获一等奖,荣获二等奖的单位分别是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土木建筑学院等代表队;荣获三等奖的单位分别是机关、化学工程学院、测绘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代表队;荣获优秀奖的单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地球与环境学院、能源与安全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等代表队。

学校“双节”优秀组织奖名单出炉

摘要:学校“双节”优秀组织奖名单出炉   本报讯 1月10日下午,学校第十四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和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节优秀组织奖评审结束。经过各基层学院团委自评和互评,土木建筑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4个学院获评第十四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地球与环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等4个学院获评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节优秀组织奖。至此,学校第十四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和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圆满落幕。   作为学校精心打造的育人工作品牌,第十四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和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节以“致敬新时代、勇做弄潮儿”为主题,突出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文化性,兼顾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创造性等校园文化特色,组织开展校、院两级校园文化活动71项、创新创业活动54项和学生社团活动455项,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增强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提升人文素养的广阔舞台,在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拓展第一课堂育人成效,提升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出的一批优秀学生和团队在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和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评选、2018年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第九届全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安徽省第二届读书创作活动等竞赛等评选中屡获佳绩,为提高学校美誉度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华科技奖学金举行颁奖仪式

摘要:国华科技奖学金举行颁奖仪式   本报讯 1月9日上午,2017-2018学年“国华科技奖学金”颁奖仪式在崇义楼举行。我校杰出校友、北京国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树彦一行应邀出席并为获奖同学颁奖。   会议表彰了获得 “国华科技奖学金”的在校生。赵树彦为获奖学生颁奖,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如何从刚毕业的新人一步步走到现在的经历,并解读了当前专业发展前景,鼓励同学们要沉下心学习,不要为社会上的浮躁而蒙蔽初心,希望大家坚定信心,奋发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2015-1班杨雨欣同学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发言。她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拼搏努力,保持求知的心态和高度的责任感,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北京国华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集选煤新工艺新设备研发、选煤工程设计与承包、选煤设备生产和选煤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董事长赵树彦是我校选煤专业81届杰出校友,原煤炭工业部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孙越崎奖”获得者,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唐山市劳动模范,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技术创始人。赵树彦事业成功后不忘母校,为了让在校生得到更好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2011年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国华科技奖学金”,已经连续颁发八年。   期间,校党委书记郭永存会见了赵树彦一行,希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重大项目申报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我校教师在金属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摘要:我校教师在金属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本报讯 近日,我校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疏瑞文副教授(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等人在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多孔碳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ESI工程学学科著名学术期刊《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2018年影响因子IF=6.735,中科院工程技术一区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Nitrogen-dopedCo-C/MWCNTsnanocompositesderivedfrombimetalli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electromagneticwaveabsorptionintheX-band》的论文。   该研究表明:MWCNTs的添加量、氮掺杂和原位生成的碳纳米管等对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有显著影响,进而调控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与电磁波吸收性能;探索了该复合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机制,且获得的复合材料具有轻质、低填充比、薄厚度、宽吸收频带和强吸收等特点,因此在电磁污染防护和电子屏蔽与吸收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成果对碳基新型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设计和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博士引进人才基金和安徽理工大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资助。

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征文我校两篇获奖

摘要: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征文我校两篇获奖   本报讯 近日,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获悉,“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获奖名单揭晓。此次征文共评选出118篇获奖作品,我校化工学院杨志华撰写的《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三块地”综合整治现状、存在问题与典型经验推广研究》和医学院陈冉撰写的《大学生“贫困代际传递”是如何阻断的?———基于安徽省贫困家庭优秀大学生成长路径典型考察与实证研究》被评为获奖论文。同时这两篇论文被评为校内一等奖。   为了组织好此次征文比赛,学校党委印发了《转发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开展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征文和2018年度学习习近平扶贫思想征文活动的通知》,各基层党委积极组织发动,共收到征文12篇,学校开展了校内评选表彰,评选出一等奖两篇、二等奖三篇、三等奖三篇。

第04版:副刊

不畏困难 静等花开

摘要:不畏困难 静等花开   朱飞昊,男,中共党员,能源与安全学院2016级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依托研究成果发表了学术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2篇EI、1篇CSCD、2篇中文核心;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连续三年获得博士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曾任本科生班主任、博士生党支部书记,曾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2016年初,当时硕士二年级的我,有幸能以硕博连读的方式继续在母校攻读博士学位。在得知硕博连读申请成功时,我满心欢喜的找到导师刘泽功教授,犹记得刘老师当时对我说:做好心理准备,这将是你“苦难”的开始!   果不其然,从此我就过上了和水泥、沙子、煤粉一起生活的日子。那段日子,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它们按比例称重,精心的浇筑成试块,养护半个月后再用炸药依次爆破它们。为了能够实现爆破效果,控制裂纹的延伸,我和课题组的那些硕士师弟们不断的重复着“浇筑试块-养护-放炮”的过程。试验时,看到耗时半个月才辛苦培育出的试块,在不到1秒的爆破试验后,完全没有出现预想的破坏状态。那一刻,我的内心简直比试块都要稀碎!   在没有读博士之前,大家都知道读博士不容易,很多人形容“要脱一层皮才能毕业”。一想到每个成功毕业的博士生都会经历这些,于是我暗自调整心态,继续上路,从头再来。我知道,越是遇到困难,越是要努力奋斗。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团队的帮助下,我不断地尝试,在尝试失败后总结经验,并改进试验方案,终于试验取得了成功。   不经历失败哪来的成功,尤其是做科研更要做到不怕失败,敢于失败,在失败中分析原因探寻真理。记得第一篇EI论文投稿时,由于写作手法稚嫩,很多想表达的关键问题表达不清楚,论文遭到了退稿。那时候是腊月二十六,我怀着无比沮丧的心情找到导师刘泽功教授,导师对我说写论文哪里有不被退稿的,论文就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才能够被录用。导师像是慈爱的父亲,让我先回家过年调整心态,约好年初五回学校来帮助我修改论文。大年初五我按时回到学校,刘老师也牺牲了节假日的时间来到办公室给我耐心指导,帮助我修改论文。最终通过修改完善,我的第一篇EI论文如愿被录用。   读博已经两年多了,在这短暂而悠长的时光里,我成长了很多,也磨砺了很多。我感受过太多失败的心酸,也品尝了胜利的喜悦。我深刻的领悟到,凡是击不倒你的失败,最终只会让你变得更强大。感恩我的导师及团队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我的师兄弟们和各位同学的认可、帮助,陪伴着我度过这段充满着心酸又无比宝贵的时光,未来我会继续努力,戒骄戒躁,以踏实肯干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学术理念,继续埋头苦干,力求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更好的成绩。   2018年我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当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导师后,他回复我“不忘初心坚定科研道路,不畏困难耐心等待花开。”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出场时刻,在那一刻到来之前,除了努力变强,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

不曾放弃不负遇见

摘要:不曾放弃不负遇见   这是开在我青春里的一朵花。这条路,未曾告别,不曾走远。 ———题记说起考研,从开始到结束,回头再看,只想说,还好我没放弃。    有梦的地方 更适合飞翔第一次动摇,是在定目标时。   3月份,决定考研,是想着去更高一点的地方看看,想给自己不太努力的大学写一个漂亮的结尾。开始和家人商量,确定目标。院校的距离、高度以及自身的实力,都是我所考虑的问题。就在这确定目标的纠纠结结中,许多人因为考研的难度和激烈的竞争选择了退却。就在这时,我得知了家中一些小小的变故,这使我更加焦头烂额。考研?还是就业?又成了我不得不好好思考的问题。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心中对于实验室生活的向往,我放下的笔又重新拿起,默默地在心仪的院校旁边画了个勾,加入了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   暑假开始,才算是正式投入紧张的复习。虽然七八月份的阳光烤得人快融化了,但却因为找到了要做的事,于是满怀激情,把清晨的阳光捧在手里读书;于是踌躇满志,把夜晚的星光串成一串洗脸;于是带着我发芽的梦想,行走在图书馆、食堂和宿舍楼之间,享受着汗滴划过的感觉。   一路走来,我很少有像许多人那种整夜睡不着的焦虑,甚至都没有那种很累的感觉。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努力的目的是什么,才会乐此不疲。“有梦的地方,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有些路 总要走过才完整第二次想要放弃,是距离考研还有两个月左右。   彼时正是如火如荼地开展校园招聘会的时候,图书馆中许多熟悉的身影开始出现在招聘会现场。身边一个又一个朋友在考研的浪潮中半路返航,最使我受打击的是我的三人学习小组最终也只剩下两个人。原本的信心在不断的犯错中越来越小,然而每天早上七点起床的生物钟却还在提醒着我要坚持。   给家人打了个电话,妈妈一直叫我放平心态,不要有太大压力,许多朋友也一直在给我鼓励。去吃饭的路上,我突然就在想,这条路我从夏天走到秋天,我还想看看它冬天时的样子。回到图书馆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每天听着那些读书声埋头做我的题目是多么安心的一件事。   天气渐渐变冷,好几次回到宿舍,室友已经帮我把热水打好;感冒的时因为一句话,朋友就给我带了药回来;早上常常因为懒得绕路而省去早饭,研友就给我带上两个包子……我不知道我坚持下去的结果是什么,但这些沿途的风景应该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吧。热爱 是唯一的信仰最后一次我没有动摇。   压力越来越大,每天的计划也越来越多。睡觉的时间一拖再拖,我也成了90后脱发少女。我和朋友打趣说:“考研三大困扰———觉不够睡,头发不够掉,痘痘消不掉。”然后又对自己说,没事的,等我考完就好了。   23号下午五点,走出考场,内心没有狂喜,也没有很失落。很平静的度过了在考场里的12个小时,只是把答题纸上的每一个字,都写到最认真,算是给这半年来的生活一个交代。   考完后的日子,节奏变得慢起来。不忙碌的日子,突然有点不太习惯。半年来没再出过校门,没在12点前睡过觉。也会在下雨的日子里湿着鞋子羡慕在宿舍玩手机的同学,也会在裹着毯子一遍一遍啃着“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怀念温暖的被窝,也会在图书馆的桌子上眼皮打架的时候想要立马回去睡觉,但最后还是继续着我的梦想。即使觉得自己复习的很不好,还是跟自己着说千万不要放弃。也许我就是很喜欢去图书馆的这段路,也许我就是很喜欢图书馆的读书声,也许我就是很喜欢在伴着星光回宿舍的路上吹着风,也许不为什么,就是一种信仰吧。   考研的意义是什么?其实说不上来。我一直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发挥得也不算好。但是那一个个写满字的笔记本,用光的近一百支笔芯告诉我那一百多个日日夜夜是真实存在的。也许有一天我再看到这些文字,会对自己说,谢谢当初你的坚持。

当归

摘要:当归   我以前一直在想,之所以始终对冬天怀有一丝特别的眷念是因为家乡的冬天不算很冷,所以没其他理由厌倦。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哪怕家乡的冬天再寒冷,我估计也无法狠下心把它从回忆中删除,因为,那是回家的温度。   他提前好几天订好了车票,她和丈夫提前整理好了行装,他在白天出发,带着满心的盼望;他俩在夜里锁好门窗,骑着摩托,留下满地夜色。不约而同地,他们怀着相同的感情踏上了归途,耳边传来的声音,是风中携带着的家人隔了千百里的声音;抬眼看到的云,是凝成了故乡模样的云。   她提前备好了年货,背着背篓,提着手提包,像一只松鼠一样往家里搬着“松子”,门里门外,忙进忙出。她每天从学校回来的时候,都会远远的望一下家门口,期待能看到思念的身影。每一条小路,都可能在下一秒出现熟悉的人来,每一个方向,都可能在下一秒传来熟悉的声音。   他在座椅上醒来,旁边是快速向后闪过的风景,萧瑟的枯枝、平旷的原野、时昏时亮的天色、以及倒映在玻璃上的人群,他的脑中想着的是记忆里的风光;她双手环抱着身前的男人,任由冷风从脸上刮过,两边是白茫茫的雪树,前面有丈夫为自己挡住了寒风,背后是高垒的行李,她的脑中想着的是那张小小的脸庞。   天色渐渐昏暗,她掐着时间开始做饭,就快回来了,刚刚发过微信询问行程的她知道,再过一个多小时,就该到家了。另一边,把碗筷收拾好,懂事的她已经开始主动的承担起了家里的部分农活,“看来今天不会回来了。“略带遗憾的想着,她转身走向了灶台,准备烧锅洗澡水。   “妈!我回来了!“他提着行李,站在马路上一边踢掉鞋子上的污泥一边喊道。   “欸!总算回来了!快快快,我刚做好了饭,你还没吃的吧?快进屋,暖和暖和”她从厨房里走出来,看着归来的儿子,眼角渐渐笑出了皱纹。   “筱筱,我们回来啦!”她站在摩托车旁,一边往下搬行李一边朝屋里喊道。   声音把发呆的她惊醒,一把丢掉手里的木柴,她跑出了厨房,看着向自己走近的那两道熟悉的身影,有点开心,又有点想哭,“妈,爸……”男人走上前来,摸了摸女孩的脑袋,笑了笑:“嘿嘿,走,进屋说。”   又是一年春秋度,春节,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凝聚了数千年的时光而传承下来的家魂在每年的这个时候显得如此的明显。远离家乡的人,不管相隔多远,有一个方向始终是他们眺望的方向,不管身处何方,有一些人始终是他们放不下的人。以前,是我们等候着那些身影出现,现在,我们成了被等候的人。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作品选登

摘要: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作品选登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作品选登

多幸运此生有你

摘要:多幸运此生有你   前几天弟弟和小侄女同天生日,一家老小带着蛋糕在饭店为二人庆生,妈妈拍了视频,让异地求学的我分享家里的小快乐。虽不能与你们同庆,但隔着屏幕我依然体会到了这一大家子的和睦温馨,也为妈妈感到欣慰。身边人都羡慕妈妈运气好,三个孩子都上进孝顺。可是我想说,妈,多幸运,我们此生有你。   童年在农村生活的回忆中,你和我爸似乎从来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晴天天不亮下田地干农活,晚上在昏黄的灯下为三个孩子轮流织毛衣、做鞋子;雨天邻居们聚一起打牌消遣,你却披着雨衣要么在菜园侍弄蔬菜,要么在附近挖野菜做猪食。很多人家的地里只收两季水稻、小麦主要粮食,可收粮的间歇咱们家的田里还种上了西瓜,夏天烈日当头庄稼人都在家乘凉避暑,你和我爸却推着板车戴着草帽走村串户吆喝卖西瓜。你开辟了连绵起伏的茶园,每逢春日摘茶,白天你一刻不停的采茶,晚上在我们香甜的梦中,你和我爸在灶头一点一点烘干那些嫩芽,然后摸黑走十多公里去镇上赶早集,只为卖个比村里高一点的价钱。在村里几乎所有孩子初中毕业就成群结队去外出打工的那个年代,你和我爸成了全村唯一坚持把三个孩子送进市里的省重点中学上学的父母。在外打工的同龄人每年过年都能带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回家,让他们的父母喜笑颜开,而从此这些邻居们平日里只需做些轻松的农活,打打牌唠唠嗑,靠着这些打工的孩子,接二连三盖起新楼房。你和我爸却守着发黄的老房子,咬紧牙关默默坚持着。“只要你们能继续读下去,我和你爸砸锅卖铁也会让你们读到底,”这是你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忘不了烈日炎炎下你和我爸湿透的衣衫和抬回家上千斤的稻谷;忘不了你和我爸用钉耙和肩膀收获了堆成山的上万斤红薯;更忘不了你矮小的身躯扛着锄头、身披朝霞、头顶星辰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妈妈呀,多幸运,此生有你!   农村的那段生活清贫却并不苦涩,不管多累你从不在我们跟前面露难色,口生怨言。清晨你经常一边下楼一边哼着蔡国庆的歌儿;天气好的时候你总是抽空让我们排着队轮流帮我们洗头;砍柴归来你带回山里的野兰花种在自家院子里;你把红薯蒸熟切成细条裹上芝麻炸的酥脆给我们筹备冬天的零食;你在门前的小河沟洗手的空挡能抓大把的田螺,让我们的饭桌上多一碗鲜美的田螺汤。你就是这样,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总是能变着花样给年幼的我们一次又一次带来惊喜,让我们的童年充满色彩,从未因贫穷而斑驳荒凉。妈妈,多幸运,此生有你!   还记得幼儿园期间,有次下了大雪,邻居家的小伙伴儿们都可以不用上学了,我眼巴巴的看着你。你把我包裹严实,看着我露出来的渴求的眼睛,却淡淡的说了句“快上学去吧。”于是便把我送进了漫天雪花中,看着矮小的我一步三摇、在厚厚的雪地上踩出一长串孤独的小脚印。八岁那年,你决定教我做饭,有一次火苗从油锅里突然窜出一米来高,吓得我扔下锅铲哇哇大叫落荒而逃,但最终生火、炒菜、煮饭,你教会了还没有灶台高的我做出一家人简单的饭菜。弟弟7岁的时候你带着他去水井旁学打水,从半桶水开始到一桶水,中间弟弟掉了好几个水桶沉入井底,但最后他能够独立为家里的大水缸盛满水。周末不上学的时候,肯定是要跟着你们下田上地的,采茶、拔草、收红薯、打场,这些对年少的我们来说都不是事儿。最“惨”的还是要数弟弟,作为家里的男子汉,妈妈你对他是及其严格的,最后居然连打农药、割稻谷这样高难度系数的活儿他都学会了。这些在现在的家长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连外婆都说你“狠心”,可现在回首,我们只想说,妈妈,多幸运,此生有你!   小时候弟弟嘴馋偷了别人家菜园的香瓜,你抄起笤帚追着他满村打;采茶间隙妹妹随手在隔壁邻居的茶地里抓了几片冒头的茶叶,你就地把她狠批了一顿。上班第一天起,你就不断告诫我要做一位好老师;你叮嘱在政府部门任职的弟弟,不该拿的钱一分都不能要;你提醒在上市公司工作的妹妹,该给客户的利益一定不能据为己有。妈妈,从小到大,你的教诲我们都谨记于心,因为你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在农村的时候,每次来了乞丐你都会盛满满一大碗饭菜双手端给人家;出门坐公交车,已经50多岁的你每次都会为有需要的人让座;爷爷去世之前瘫痪在床数年,你端屎端尿端茶送水,专门为他做汤水软食、毫无怨言,直至他离开;你把家里的旧衣服挑出来清洗干净,带回农村老家送给那些旧乡邻;下雨了见楼下晒的被子没人收,你慌忙下楼去提醒邻居。妈妈,多幸运,我们此生有你!   现如今我们都已工作成家,可是一有空闲都要回家,回到妈妈身边去。不知不觉间,你却已生了华发,皱纹爬上你的眼角眉梢,你那双从未停下来的双手也已布满沧桑,每次爬五层楼梯到家都气喘吁吁。即便如此,每次回到家里,满桌都是我们爱吃的菜,各自房间里都是洗干净叠整齐的睡衣毛巾,还有晒的松软温暖的被子枕头。这一蔬一饭,一衣一被,是不再年轻的你仍然用最朴素的方式、无声的爱着你的三个孩子。妈妈呀,多幸运,此生有你!   从农村到城市,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到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妈妈你只是大千世界里最最普通的一位女性。与那些杰出耀眼的优秀女性相比,你平凡如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微尘,但在我们心里,平凡的你却伟大无人能及;你没有干过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在我们心里,却没有你干不好的事情。你跟我爸操劳半生,靠着双手和智慧不断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为我们营造幸福温馨的家庭氛围,支持我们求学求知,督促我们做人做事,鼓励我们为单位、为社会、为国家尽己之薄力。你学历不高,但似乎散发着无形的魅力,使得身边的人都那么喜欢你,无论远亲近邻,还是家人朋友,因为你心里始终都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你自己。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通情达理、善良仁义、乐观开朗,所有这些美好的字眼与你是那么的贴合,但似乎它们在你面前又略显乏力。如同今天在咱们家微信群里你抢到最大的红包开心不已,弟弟说,妈,这是你应得的!   是的,妈,所有幸福都是你应得的,你值得一切美好。   是的,妈,多幸运,此生,我们有你!   惟愿时光有张不老的脸,呵护天下母亲安康。

你和我的考研时光

摘要:你和我的考研时光   某天,我和同伴一起从食堂吃完饭出来,两个人不约而同的往图书馆方向走,然后又两个人同时顿足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考研已经结束了。不经意回想起那些备考的时光,恍若庄生晓梦,分不清虚实。可是那又怎么样呢?毕竟我们一起走过了那段艰难而又有意义的日子。   寝室里晚睡的灯光和早起的闹铃自从决定了考研开始,大家都把自己的书或搬到图书馆,或搬到自习室。除了晚上睡觉,其余呆在寝室的时间并不多。而如果非要从这为数不多的时间里找出点印象深刻的事的话,就非寝室三个人不约而同的作息莫属了,寝室的三个人都默契地晚睡,然后早起,默契的在早起困难的时候调四五个闹铃。那段时间,因为寝室三个人在不同的地方学习,每天见面的时间只有晚上回寝室,上课或者是早上起床。最值得一提的是,要是早上起床的时间和晚上睡觉的时间与室友错开的话,那可能一整天都见不到室友一面。   自习室的座位和空调一直以来,自习室都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因为它不仅离寝室近,省去了在路上奔波的时间,而且有空调。所以不管什么时候去自习室,都是人满为患的,而自习室外的楼道里也总有人在背书。如果你路过寝室楼自习室的时候,大多都能听到朗朗的书声。另一个印象较为深刻的就是自习室的空调,它陪我们从夏天走到了冬天,最后把我们送进了考场。自习室的空调是从早开到晚的,不同于图书馆的吊顶式空调,自习室的空调是立柜式的,小一点的自习室只有教室前方有一台空调,而大一点的自习室则前后各一台。因为离空调的距离不同,就使得自习室出现了这样一番景象,夏天的时候,空调吹的冷风,距空调较近的同学都披着毯子,而离空调较远的同学还自备了风扇。可是不管是披毯子的同学,还是吹风扇的同学,都在认真学习,每当学不下去的时候,就抬头看看周围那些还在努力的人,然后又充满了动力。   图书馆的读书声和闭馆乐与稍显生活气息的寝室楼自习室比起来,图书馆的学习氛围就更浓厚了那么几分。某次和一个不考研的同学聊天时说起图书馆,他说有一次到图书馆查资料,才发现图书馆竟这般的“热闹”。图书馆的七楼和八楼是考研党们的聚集圣地,自习室较之寝室楼自习室要大的多,而且学习氛围也十分好,在自习室里,大家都不敢发出较大的声响,深怕吵到周围的同学学习;而与之完全相反的,自习室楼道里可谓是书声朗朗,不管你什么时候从楼道经过,都能听到有人在楼道里背书,而要属晚饭过后到图书馆闭馆这一段时间里背书的人最多。但若要说图书馆最热闹的时候,那就不得不说图书馆闭馆的时候了,每当随着人潮,在图书馆的闭馆音乐中走出图书馆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成就感。   考研的这一段时光,不仅仅属于我一个人,它属于那些和我一样奋斗在图书馆、自习室的小伙伴们。这段考研时光,让我们看到了岁月飞逝,记住了青春无悔。

安徽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499次访问,全刊已有192496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