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校学子再次捐髓救人

摘要:我校学子再次捐髓救人   本报讯 1月19日,我校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2015级马凯旋同学入住安徽省立医院,将于24日采集捐献捐献造血干细胞。   马凯旋在2015年进校第一年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并取样加入中华骨髓库。2018年10月淮南市红十字会来电告知,他的血样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步比对成功,12月26日他参加体检后确定配型。   马凯旋同学的捐献行为得到了家人的积极支持。他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当代青年关心他人、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为学校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光彩。马凯旋表示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温暖社会,这是自己奉献社会一次机会,也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情操。

为了生命的傲雪绽放

摘要:为了生命的傲雪绽放———记安徽省“首份特加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葛宏港同学   捐献造血干细胞被誉为捐献 “生命的种子”,是挽救血液病患者最根本的救治方法,非血缘关系的捐献者和患者之间配型成功几率在几百、几万甚至十万分之一,从采集捐献样本到配型成功后捐献一般需要较漫长的过程,即使偶尔遇到十分罕见的加急特例捐献,一切顺利,做好所有准备工作到实现捐献最快也得一两个月。但2019年开年,一位21岁的大学生突然遇到了迄今为止全省第一例特加急的捐献,这份特急的生命速递是目前安徽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史上时间最短的,从接到通知到成功捐献仅有20余天。而这位毫不犹豫火速救命的小伙子就是我校能源与安全学院安全工程2016-1班学生葛宏港。   天上掉下个小妹妹2018年岁末的一天,正在紧张学习迎接期终考试的葛宏港突然接到一个令他十分意外的电话,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他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和一位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相合,是否愿意做下面进一步配型等工作。小葛愣了下,很快回过神,当下回复说:我愿意,我和家人说一下,相信家人也会支持我的!   刚荣获 “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的安徽理工大学是淮南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的大户,更是淮南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的摇篮。“学校高度重视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把增强广大师生无偿献血意识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促进广大师生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纳入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当中来,每年都要组织2000余人次参与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积极引领更多的师生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校团委书记赵宁老师说。   2017年,在学校团委组织的一次校园无偿献血活动中,葛宏港听红十字志愿者介绍造血干细胞捐献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生命,便在献血的同时留取了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作为捐献志愿者。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和患者配上型,葛宏港觉得有些突然,但更感到救人一命责任重大。   2018年12月17日,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发来一份十万火急的特加急捐献通知,患者是外省一名年仅12岁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女孩,病情非常危急,需要捐献志愿者特加急捐献!   这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稍有迟疑,那个小患者可能再也无法支撑岌岌可危的生命。为了争取时间,捐献志愿者的高分辨配型采样、体检、捐献时间确定的紧急通知一并下达,这是超出常规的安排,中华骨髓库根据患儿病情已预先排出了计划捐献采集日期,骨髓库和患儿及其家长、救治医生都在翘首期盼捐献者的回音,这是唯一的希望,别无选择。葛宏港没有半点迟疑,决定当即回复,次日一早便赶到定点医院进行体检,随后马不停蹄地赶到血站采集高分辨配型血样,不到24小时三个步骤的工作全部干净利落地做完。葛宏港的父亲是个朴实的农民,虽然并不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但他知道自己儿子做的事情肯定是好事,他也一如既往支持儿子。   大山里走出好青年一个远离家人的大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如此重大事件能做出这样冷静大义果敢的抉择,其实发生在小葛身上也并不意外。葛宏港出生在黄山市一个普通农家。在单亲家庭长大,是奶奶和父亲含辛茹苦地抚养他。能源与安全党委书记陈新明认为“家庭的环境、生活的不易不断历练着这个懂事坚强的孩子:吃苦耐劳、懂得感恩、善良乐观、自强独立”。而叔叔婶婶等亲友的关怀和老师的帮助、国家每年给予的助学金,这些点点滴滴的帮助和温暖都深深印记在小葛的心里,不仅鼓舞着他发奋努力读书,更引导了他的成长和人生追求。高考结束后,当地政府牵线,有个上海的爱心人士要长期资助他完成学业。那位爱心人士第一次资助了他3000元学费。小葛考上了大学,正是花钱需要人帮助的时候,而他却主动果断地婉言谢绝了资助,他告诉那位爱心人士:我上大学可以边学习边勤工俭学养活自己,还有比我更需要资助的学生。来自社会的爱和温暖感召着这位向上向善的年轻人,他默默地叮嘱自己上了大学有精力了一定也要做个这样能帮助别人的志愿者。其实善和爱一直激励着他,他说以前曾在书中看到遗体器官捐献者的事迹,当时还年幼的他就萌生了长大后要报名的念头。   期末临近,小葛边加紧学习迎考,边忐忑地等着体检和高分配型结果,希望尽快能去捐献,完成使命。12月22日,体检报告出来,可能是心情紧张焦急,心电图有点问题。工作人员一再安慰他不要急,休息两天再去复查一次。12月24日小葛再次到医院复查,结果合格了。他也松了一口气。   但他还是时刻牵挂着远方那个不知姓名、模样,但即将和他血脉相连的小妹妹,等待着那个神圣的捐献日子的到来。因为患者要做好捐献前的一切稳妥的治疗和准备,即使高分辨配型都顺利,小葛的捐献时间最快也得2019年1月14日。   2019年元旦放假,小葛来到了淮南市红十字会报名做志愿者,要多参与其他志愿服务活动。新年过后,他的高分辨配型结果也出来了,和患儿配型合格。大家悬着的心都放下了。   安理培养的好学生大学期间,葛宏港边打几份工养活自己,边努力学习,而且兴趣广泛,开朗热心,乐于助人,连年被评校三好学生,两次获校奖学金,获全国大学生百科知识竞赛、阅读知识竞赛等优秀奖和“创青春”全省、全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等。喜欢看书的他还被校图书馆评为“优秀读者”。难怪提起他,辅导员曹宣明老师毫不掩饰地夸赞:葛宏港是一个“自立自强,学习努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不同的成长经历让葛宏港比同龄人有更多想法、内心更加成熟,平时喜欢读外国文学,享受独处,经常思考人生的意义。内心一直有一个飞行员梦想的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电影《无问西东》里的一句台词:“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而这,也是葛宏港一直以来的理想。   捐献时间正值期末考试。一向支持此项工作的学校得知此事,专门为葛宏港以及陪护的同学办了缓考手续。能源与安全学院院长华心祝表示,葛宏港同学是新时代我院青年学生的优秀代表,他身上“一心向上,一心向善”的优秀品质,彰显着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对于这种善举我们坚决支持。   1月14日,正是最冷的三九天,而在安徽省立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充满着暖意和浓浓的爱,那袋带着葛宏港温热体温和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生命种子”装进保温箱,飞驶而去,去滋养千里之外那朵即将凋谢的幼小生命之花。那朵历经磨难而又幸运的小花将在这个新年的严冬里傲雪重新绽放,迎来美丽的春天!   小葛才如释重负,说出了不一样的感受:“大家都说那位小妹妹是幸运的,但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我终于有了一次回报社会的好机会。”   采集4个小时不能动,小葛全身发麻,十分疲惫,但他拔掉针管,匆匆收拾好东西,一个人踏上了回家的路。还要经历几个小时的长途奔波,晚上9点钟左右才能到家,老师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十分心疼和担忧,可怎么也劝不住这位刚毅坚定的小伙。“我做的事真的很普通,我不想再麻烦任何人。”听说有热心的志愿者在他的家乡也安排了一些报道等活动,小葛更是一个劲的摇头:“什么也不需要,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江丙友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摘要:江丙友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本报讯 日前,中国科协公布了第四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8-2020年度)入选名单,我校能源与安全学院教师江丙友成功入选,这是我校自主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又一突破。   江丙友,博士,主要从事煤矿瓦斯与粉尘防治研究,是淮南市安全生产专家。进校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与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三类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SCI收录7篇,EI收录1篇;以主编或副主编身份出版学术专著2部;作为核心成员荣获安徽省创新争先奖牌,获得全国首届绿色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20余项殊荣;授权发明专利2项;曾获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由中国科协2015年启动的人才支持项目,旨在支持32岁以下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做出突出业绩,努力成长为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社会责任感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成为国家主要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重要后备力量。

校园十佳青年评选产生

摘要:校园十佳青年评选产生   本报讯 1月9日下午,第四届“校园十佳青年”评选产生。   经评选投票,最终,王世航(悉心教学类)、刘上豪(潜心科研类)、王军(专心管理类)、邵飞(热心服务类)、张奇才(真心帮扶类)等5名教师和罗兰(勤奋学习类)、周军鹏(科技创新类)、孙露明(自立自强类)、周凯峰(社会实践类)、刘武兵(乐于助人类)等5名同学获评第四届“校园十佳青年”;方欢、吴静、黄广顺、余水、孟莉等5名教师和黄旭、马泗洲、邹敏、高孝鹏、程丹丹等5名同学获评第四届“校园十佳青年”提名奖。   “校园十佳青年”每两年评选一次。通过选树榜样讲故事,让业绩最突出、事迹最感人、公众都认同的好青年脱颖而出,进而影响带动身边更多的人,进一步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服务学生永远在路上

摘要:服务学生永远在路上   本次学习培训安排两周的时间并不长,但很充实:这两周,我们知识“归零”,但工作业务不“归零”,我们学有所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对本次学习培训,我有几点深刻的感受:  一是“有高度”,帮助我们提升了站位。作为基层工作人员,通常对“怎么做”考虑的比较多,对“是什么”“为什么”思考的比较少,虽然看到了问题的种种表现,但在认识上往往陷入思维定势,在解决时难以突破瓶颈。培训期间,各位专家旁征博引,从宏观、中观、微观,对照历史、现实、未来,多维度的梳理分析,多案例的生动讲解以及丰富详实的数据支撑,把我们原先碎片化的知识接点成线,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二是“有深度”,帮助我们开阔了视野。授课专家学识渊博、履历丰富,在高等教育、党史党建、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备课认真,讲解生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举一反三,循循善诱。唯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政治上的坚定。今后,需要进一步将理论学习作为终身事业,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要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是“有温度”,有温度的党建才有力量,才有生命力。培训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先进榜样,他们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承诺———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永不懈怠、一往无前,我们不断被震撼。在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今天,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和学生辅导员,只有拥有温暖的心房、温暖的话语、温暖的行为,才能将党的温暖传递到同学们。  两周的培训,收获满满,但与组织上的要求、实践的需要相比,离真正“学懂”“弄通”,我们还有很长的差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我们要以此次培训为新的起点,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实干担当。

迎新年文艺汇演暨第五届社团文化节落幕

摘要:迎新年文艺汇演暨第五届社团文化节落幕   本报讯 1月5日晚,学校2019年迎新年文艺汇演暨第五届社团文化节闭幕式在钻石剧场举行。   演出在气氛热烈的开场音乐中拉开帷幕,相声《我们的新时代》以当代大学生的视角为主线,畅谈青年学生对于民族与国家的责任担当,器乐演奏 《霜雪千年》中西器乐合奏表现出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无惧艰难险阻的坚强品质,舞蹈《芳华》以人物与时间为主线再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舞剧、歌曲、情景剧、魔术等节目轮番上演,青春欢乐的氛围贯穿始终。   晚会中还颁发了第五届社团文化节精品活动奖。其中,大学生疯狂口语协会“八校风采大赛”、大学生未来企业家协会首届淮南高校 “梦想杯”创业创意大赛、大学生爱心社 “暖冬行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考研祝福墙”、大学生化学集结社“化学知识大闯关”等5个活动获评。   2019年迎新年文艺汇演是学校第五届社团文化节系列活动的收官之战。文化节自启动以来,全校75个学生社团围绕 “向日葵计划”、“笔墨绘古今”、“行是知之始”、“年轻即出发”、“竞技展风采”、“春蕾绽芬芳”、“业精于勤思”等七大板块,精心组织开展了455项学生社团活动,打造了“青春瞩目十九大”、“紫手环活动”、“数学大观园”、“谢谢你守夜人”等一大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影响的社团品牌活动,全面展示了我校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实践成果。此外,新增大学生传媒协会、大学生力学与工程应用协会、大学生美术协会、大学生魔方协会、大学生四季邮局协会、大学生原画CG协会、大学生粤语文化协会等7个试办学生社团,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社团群体。

校教职工小合唱比赛精彩纷呈

摘要:校教职工小合唱比赛精彩纷呈   本报讯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迎接我校第七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展示我校教职工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1月11日晚,由校工会、党委宣传部和校团委联合举办的 “奋进新时代,共谱新华章”教职工小合唱比赛在钻石剧场开赛。来自17个分工会和离退休工作处组成了18支代表队参加角逐。   比赛现场,各代表队服装统一,精神高昂,歌唱形式多样。经过近2个小时的比赛,最终,离退休工作处代表队荣获一等奖,荣获二等奖的单位分别是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土木建筑学院等代表队;荣获三等奖的单位分别是机关、化学工程学院、测绘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代表队;荣获优秀奖的单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地球与环境学院、能源与安全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等代表队。

学校“双节”优秀组织奖名单出炉

摘要:学校“双节”优秀组织奖名单出炉   本报讯 1月10日下午,学校第十四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和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节优秀组织奖评审结束。经过各基层学院团委自评和互评,土木建筑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4个学院获评第十四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地球与环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等4个学院获评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节优秀组织奖。至此,学校第十四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和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圆满落幕。   作为学校精心打造的育人工作品牌,第十四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和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节以“致敬新时代、勇做弄潮儿”为主题,突出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文化性,兼顾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创造性等校园文化特色,组织开展校、院两级校园文化活动71项、创新创业活动54项和学生社团活动455项,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增强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提升人文素养的广阔舞台,在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拓展第一课堂育人成效,提升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出的一批优秀学生和团队在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和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评选、2018年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第九届全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安徽省第二届读书创作活动等竞赛等评选中屡获佳绩,为提高学校美誉度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华科技奖学金举行颁奖仪式

摘要:国华科技奖学金举行颁奖仪式   本报讯 1月9日上午,2017-2018学年“国华科技奖学金”颁奖仪式在崇义楼举行。我校杰出校友、北京国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树彦一行应邀出席并为获奖同学颁奖。   会议表彰了获得 “国华科技奖学金”的在校生。赵树彦为获奖学生颁奖,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如何从刚毕业的新人一步步走到现在的经历,并解读了当前专业发展前景,鼓励同学们要沉下心学习,不要为社会上的浮躁而蒙蔽初心,希望大家坚定信心,奋发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2015-1班杨雨欣同学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发言。她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拼搏努力,保持求知的心态和高度的责任感,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北京国华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集选煤新工艺新设备研发、选煤工程设计与承包、选煤设备生产和选煤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董事长赵树彦是我校选煤专业81届杰出校友,原煤炭工业部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孙越崎奖”获得者,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唐山市劳动模范,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技术创始人。赵树彦事业成功后不忘母校,为了让在校生得到更好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2011年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国华科技奖学金”,已经连续颁发八年。   期间,校党委书记郭永存会见了赵树彦一行,希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重大项目申报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我校教师在金属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摘要:我校教师在金属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本报讯 近日,我校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疏瑞文副教授(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等人在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多孔碳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ESI工程学学科著名学术期刊《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2018年影响因子IF=6.735,中科院工程技术一区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Nitrogen-dopedCo-C/MWCNTsnanocompositesderivedfrombimetalli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electromagneticwaveabsorptionintheX-band》的论文。   该研究表明:MWCNTs的添加量、氮掺杂和原位生成的碳纳米管等对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有显著影响,进而调控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与电磁波吸收性能;探索了该复合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机制,且获得的复合材料具有轻质、低填充比、薄厚度、宽吸收频带和强吸收等特点,因此在电磁污染防护和电子屏蔽与吸收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成果对碳基新型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设计和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博士引进人才基金和安徽理工大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资助。

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征文我校两篇获奖

摘要: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征文我校两篇获奖   本报讯 近日,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获悉,“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获奖名单揭晓。此次征文共评选出118篇获奖作品,我校化工学院杨志华撰写的《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三块地”综合整治现状、存在问题与典型经验推广研究》和医学院陈冉撰写的《大学生“贫困代际传递”是如何阻断的?———基于安徽省贫困家庭优秀大学生成长路径典型考察与实证研究》被评为获奖论文。同时这两篇论文被评为校内一等奖。   为了组织好此次征文比赛,学校党委印发了《转发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开展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征文和2018年度学习习近平扶贫思想征文活动的通知》,各基层党委积极组织发动,共收到征文12篇,学校开展了校内评选表彰,评选出一等奖两篇、二等奖三篇、三等奖三篇。

安徽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498次访问,全刊已有1924940次访问